異位性皮膚炎的癥狀與成因

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?

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),原文希臘文 atopia 意指「奇妙的皮膚病」,是先天性過敏遺傳體質加上後天過敏原刺激所引發的皮膚疾病,又稱為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。

這種全身型的濕疹通常會在嬰兒一歲以前開始發生,特別集中在臉頰、眼部周圍和頭皮等區域;一歲後則容易擴散到身體皺摺處如關節、脖子、手肘和膝蓋等部位。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季會因流汗而惡化,冬季則因皮膚乾燥而加重,嬰幼兒常會不自主抓破皮膚導致滲血。中醫將之稱為「四彎風」,形容此階段的典型症狀表現。患者也較容易出現富貴手和毛孔粗糙凸出等毛病。

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有哪些?

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症狀是劇烈癢意和皮膚敏感,且癢意在傍晚至晚上會加劇。皮膚症狀會隨發作時間和年齡而有所不同:

  • 嬰兒期主要為臉部出現紅斑、丘疹、水泡和分泌物,逐漸擴散至全臉。
  • 幼兒期除了復發性濕疹外,皮膚會變得乾燥粗糙,出現苔蘚化狀態。苔蘚化是由於持續抓癢導致表皮細胞增生,角質層增厚硬化所致,皮膚因而極度乾裂。皮疹會從臉部逐漸蔓延至身體,出現類似雞皮疙瘩狀丘疹,並留有抓痕。也會有較多慢性症狀如明顯乾燥皮紋和色素沉澱,主要分布在四肢彎曲和皺褶處。
  • 少數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或成年後,有些則在這時期才初次發作。

Source

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主要和次要特徵

主要特徵(至少三種):

  • 劇烈癢意
  • 典型的濕疹皮疹:
    1. 成人在身體彎曲處如腋下、肘部等出現苔蘚化皮疹
    2. 嬰幼兒在臉部和四肢皺褶處
  • 慢性或反覆發作的濕疹
  • 本人或家人具有異位性體質

次要特徵(至少三種):

  • 第一型過敏皮膚反應測試陽性
  • 血清IgE升高
  • 自幼即發病
  • 皮膚乾燥
  • 魚鱗癥或手掌紋路突出
  • 皮膚易感染/免疫力差
  • 反覆性結膜炎
  • 白內障
  • 黑眼圈
  • 眼下皺摺
  • 蒼白或紅斑臉色
  • 白色糠疹
  • 唇炎
  • 脖子上皺褶
  • 手足濕疹
  • 乳房濕疹
  • 流汗時發癢
  • 對毛料敏感
  • 毛囊突出/毛孔角化
  • 病情受食物影響而惡化
  • 病程受環境和情緒影響

異位性皮膚炎只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嗎?

異位性皮膚炎確實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病,約有15%至20%的嬰兒會罹患,發病高峰期在2至7歲之間。但在臨床上也發現極少數患者是在青春期或成年後才初次發病,且症狀通常較為嚴重。

研究發現,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角質層存在缺陷,保水保濕功能較差,皮膚容易乾燥。一旦皮膚乾裂,就易遭受細菌、真菌或病毒感染,引發發炎、紅腫、濕疹、脫皮和劇烈癢意等症狀。

對成人而言這些症狀雖然困擾但仍能忍受,但對於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嬰幼兒來說就是種折磨。當遭受難耐的癢意時,他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用手抓搔,或以哭鬧來表達身體的不適,尤其在夜間癢意加劇時,可能會哭鬧整夜難以入睡。

這時父母就需要極大的耐心安撫孩子,可用浸過冷水的柔軟棉布輕拍或擦拭癢處,試圖緩解癢意。不過大多數嬰幼兒期的患者長大後皆可自行痊癒,只有極少數會持續復發。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,仍可大大降低復發的風險。

異位性皮膚炎會遺傳嗎?

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大多具有遺傳基因。如果父母單方面有過敏體質,孩子遺傳到的機率約為1/3;如果雙方均有,機率就提高到1/2至3/4。遺傳因子加上後天的誘發因素,很容易導致發病。

在這類患者家族中,常可發現有人具有相同症狀,且血液檢查顯示免疫球蛋白E濃度高並伴有嗜酯性白血球升高等過敏現象。研究證實,遺傳性體質是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之一。目前已發現超過4種基因與此病相關,其中微絲蛋白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病因,會破壞表皮角質層的正常屏障功能,進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。

異位性皮膚炎與其他過敏疾病的關係

約80%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合併其他過敏性疾病如氣喘、過敏性鼻炎和結膜炎等。不過這些疾病之間沒有必然的相互影響關係,不一定會同時發生。但由於它們受到相同的一群基因調控,加上後天環境因素的差異,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發病情況。

一般而言,異位性皮膚炎會是最先表現的過敏症狀,之後進展到氣喘。有些人可能僅發生一種疾病,有些人則合併兩種或三種疾病。發病的順序也可能有所不同,但大致上是先由異位性皮膚炎開始,兩歲後再發展為氣喘等其他過敏疾病。

如果想了解更多或者瀏覽更多照片,可以觀看這一段影片: